跟蹤我們的Facebook即可享 10元折扣
學習如何為#以色列 禱告
更多迎新優惠點擊這裡!
別怕,祂都在 : 與耶穌一起贏得心靈爭戰,活出你的得勝人生
學習如何為#以色列 禱告
更多迎新優惠點擊這裡!

心靈

  • $120.00

    與耶穌一起贏得心靈爭戰,活出你的得勝人生!
    ✦榮登《出版人週刊》暢銷榜
    ✦Amazon書店基督教書籍TOP.1
    神為你擺上的餐桌,別讓敵人入座!
    生活壓力包圍著你,焦慮、憤怒、低落的聲音不時影響你, 但全能的上帝為你擺上一桌盛筵,邀請你與祂同桌共餐。曾帶領超過一百萬名大學生信主的路易牧師 帶你看穿、破解敵人的謊言與攻擊, 在困境中找到勝利、勇氣與安全感,享受詩篇23的美好筵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詩篇23所說的這張餐桌,你需要知道的是:
    
    ✟ 那是一張兩人桌,而魔鬼不在受邀之列
    ✟ 透過耶穌基督,你有力量決定誰能在你的餐桌坐下
    ✟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不被情緒綁架,獲得心靈的自由
    ✟ 餐桌擺在問題衝突的中心,為你帶來突破與改變的力量
    ✟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你都無須邀請敵人入座!
    我們都經歷過內心被一些盤旋不去的聲音所佔據,例如:我不夠好、每個人都跟我作對、我做不到、我活該……之類。這些聲音都來自潛伏在黑暗角落的敵人,他隨時要找機會進入你的內心、控制你的生活,當你感到心情低落或壓力巨大時,就是他入侵的最好時機。
    在美國極受歡迎、曾帶領一百多萬大學生信主的路易牧師,分享了破解敵人謊言的實用方法,讓我們在各種挑戰與困境中,找到心靈的平安與安全感。他以詩篇23為框架,提供聖經的見解,你將學到:
    
    .消除那些會破壞你生活的謊言
    .掙脫負面思維及有害想法的捆綁
    .採取有力的步驟,自信充實地活在基督裡
    .停止被誘惑、罪惡感、緊張不安的迴圈
    .在生命中恢復平安,找回深層的寧靜
    .擁抱人生各種挑戰背後的真正目的
    敵人會用各種方式坐上耶穌為你準備的餐桌,並試圖在你的腦中建立據點,用恐懼、擔憂、不安、焦慮、誘惑、嫉妒來填滿你的心。這是一場持續不停的爭戰,讓好牧人耶穌來領導這場戰鬥,無論面臨怎樣的低谷,你都能找到鼓勵、希望和力量。現在就是你拒絕謊言、傾聽真理、戰勝敵人的時候了,你一定可以得勝!
     

  • $153.00

    ——從大衛的經歷學習服事這個世代
    聖經用了六十六章的篇幅記載跟大衛有關的事,另一位人物亞伯拉罕用了十四章,而歷史上北國最英勇的君王暗利,聖經只用了六節經文輕描淡寫,可見大衛在聖經中的重要性。
    
    大衛在基督耶穌的家譜中,是亞伯拉罕之後最為顯赫的成員。
    
    大衛是英勇的戰士和君王,把以色列變成一個聯合王國,開創猶太人空前未有的盛況,完全實現神將迦南美地賜給選民的應許。
    
    大衛成為後代以色列君王的表率,判斷君王是好是壞的標準。
    
    大衛在新約的使徒行傳,神為他作見證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衞,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聖經從來不會將人神化,聖經所記載的是有血有肉的大衛,所以大衛也會失敗,也會犯錯,也會墮落,也會驕傲,也會唏嘘與遺憾……
    
    大衛是個真正悔改的人,他在悔改裡經歷神的愛;在經歷神的愛裡,得著神的愛;然後在愛裡服事神、服事他那個世代。大衛的見證也成為歷世歷代無數基督徒的勸勉與幫助。
    
    神把大衛的生平事蹟放在聖經裡,不是要我們用照相影印來模仿大衛,而是要激勵我們,如何在我們自己的不完全當中,學習大衛的「真誠愛神、恆常感恩、一生事奉」,做個合神心意的人。
    
    目錄
    獻詞
    朱創新序 
    林治平序 
    前言 神向人要的是什麼? 
    1. 合神心意的起頭 
    2. 合神心意的困境 
    3. 合神心意的順服 
    4. 合神心意的奉獻 
    5. 合神心意的禱告Ⅰ 
    6. 合神心意的禱告Ⅱ 
    7. 合神心意的好處 
    8. 合神心意的哀痛 
    9. 合神心意的君王 
    10. 合神心意的事奉
    11. 合神心意的人生Ⅰ 
    12. 合神心意的人生Ⅱ 
    附錄
    I. 合神心意的僕人   
    II. 合神心意的爭戰 
    III. 合神心意的家庭 
    致謝

  • $151.00

    「Hi,你好嗎?可以陪你聊聊嗎?」 人生低潮時,每個人的心情都需要被聽見 懂得傾聽不見得能改變世界,卻能改變那個人的世界 ★英國生命線「撒瑪利亞會」成立七十年智慧結晶 ★專業助人工作者、一般陪伴者的實用談話指南 ★做個有溫度的人,提升自身的傾聽能力、同理心當親友遭遇人生危機、心靈脆弱時,該怎麼聽、怎麼說,才是最剛好的陪伴?

    你身邊的親友,最近有這些狀況嗎?(或許正需要有人陪他聊聊)
    ・缺乏活力或常常顯得特別累
    ・總是動不動就想哭、情緒很滿
    ・不再想做平常愛做的事情
    ・作息改變,例如:睡或吃得比平常多或少
    ・變得很封閉,都不回訊息或感覺很疏遠
    ・變得暴躁、有攻擊性或防衛心很重
    ・突然做很多冒險的事,甚至有自毀的傾向
    ・經歷重大人生變化、痛失所愛,例如:朋友或家人過世
    ◣聽和傾聽是兩回事
    聽只是一種生理現象,聽進去則是一種心理活動。用心聽對方說了什麼,思考他表達的重點,不打斷,也不熱切給予建議。傾聽能把自信還給人們,給他們力量改寫自己的結局。
    ◣傾聽最大的障礙:只想趕快解決問題
    當我們在乎的人陷入困境,我們自然會很渴望伸出援手。我們禁不住就會有一股「你現在這樣不好,我要改變你的狀況」的衝動。但傷心的人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不是你的介入。
    ◣避免為別人的人生下指導棋
    把傷心的人想像成坐在一個坑洞中,當下該做的,不是硬把當事人從坑洞中拉上來,反而是下去到坑洞中坐在當事人身旁。當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按照自己的步調去找到答案。
    ◣別害怕對話陷入沉默
    讓對方主導談話,不用擔心談話出現停頓或空白,他可能正在思考接下來要說的話。重點在於不打斷、不插話,讓他繼續說下去,直到他想說的都說完了為止。
    ◣「噓」(SHUSH)傾聽法
    S:表現出你的關心(Show you care)
    H:有耐心(Have patience)
    U:用開放式的問題(Use open questions)
    S:複述對方所說的話(Say it back)
    H:拿出勇氣主動問候(Have courage)
    專業推薦
    艾兒莎/女力學院創辦人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暨台灣大學保健中心精神科醫師
    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翠華/桃園市生命線協會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宗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黃俊森/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總會長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
    趙詠華/歌手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發瘋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NeKo嗚喵/書評YouTuber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傾聽、陪伴、好好聊一聊,在這個繁忙的現代社會裡,是每個人都值得培養的『心』能力。」────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在旁人最需要時伸出援手
    
    我很榮幸為撒瑪利亞會擔任了二十多年的贊助人,支持該機構的理念,協助陷入情緒危機的人們。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日,身兼牧師和漫畫編劇家兩種角色的查德.瓦拉(Chad Varah)為新成立的求救專線接起史上第一通來電。這支專線特別為苦於自殺念頭的求助者服務,瓦拉牧師和牧師夫人一直在為教區居民提供心理諮商,但他們想為深受情緒困擾的人做得更多。所以,就從倫敦市沃爾布魯克聖司提反堂(St Stephen Walbrook)的教區開始,他們秉持同理心,以不帶論斷的態度接聽匿名來電。
    
    查德.瓦拉登報徵求願意試行「主動傾聽療法」(active listening therapy)的志工。在大眾眼中,他的想法很前衛,因為自殺在當時當然還是一種犯罪行為。他讓志工和等候晤談的案主坐在一起,案主往往自己就會對著志工傾訴心事,傾訴完就覺得不用跟牧師聊了。結果,這些傾聽志工的力量成為諮商服務真正的力量所在。
    
    如今,撒瑪利亞會在英國本島及愛爾蘭有兩萬多名志工、二○一個分會,每六秒就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接起求救電話。全天候的傾聽服務不僅實現了查德.瓦拉的願景,而且遠遠超過他的期待。每年,撒瑪利亞會透過電話、電郵、書信和面對面為五十多萬的人口提供全天候的服務,除了有威爾斯語專線,也在學校、監獄、醫院和社區服務。
    
    我為這些努力不懈的志工和職員深感驕傲,他們日以繼夜為這麼多覺得心事無處可訴的傷心人提供不可或缺的照顧。
    
    我由衷希望,透過撒瑪利亞會的同理心主動傾聽法,我們都能成為一流的傾聽高手。我們都有在黑暗、絕望的時刻陪在親友和同事身邊的能力。我們都能用與生俱來的同理心,以傾聽的技巧在旁人最需要時伸出援手。
    
                                                                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殿下
                                                                            寫於克拉倫斯府
    我們都需要被聽見
    
    我行遍世界各地,對我而言,傾聽一直是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傾聽不只是先禮貌地給別人幾分鐘的注意力,再開口說你想說的話;傾聽是準備好付出時間了解別人的人生。這門學問可不容易。
    
    傾聽也需要陪伴的耐心。對方可能說不清自己的感受,你要有耐心陪著他,也要有耐心讓他體會到當下他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善於傾聽的人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善於傾聽的人從不妄加論斷。你也要有心理準備迎接令人費解的反應,有時甚至是憤怒而不知感激的反應。試著理解對方之所以有這種反應的緣由。
    
    最重要的是,你要放下自己,拋開你的成見和不安,把全副注意力都放在跟你說話的人身上。這件事的回報是善於傾聽的人可以改變別人的人生,甚至救人一命。誰曉得呢?得救的說不定是你自己。
    
                                                               麥可.帕林(Michael Palin)
                                                                         英國著名喜劇演員

  • $173.00

    以界線畫出責任歸屬明確、感情自由自在的靈魂舒適圈
    面對他人的要求,你敢說No嗎? 面對自己的期待,你敢說Yes嗎? 如果你不敢,不是因為你自私,而是因為界線模糊,就會讓人無法誠實表達、自由決定,勇敢去愛。
    正如房屋田產有明確界線,身體需要維持社交距離,各人的情感與意志,也有歸屬清楚的負責範圍;清楚畫出界線後,才能在界線內努力耕耘、期待豐收,並將殘害身心靈的破壞因子排拒在界線外,與自我、父母、孩子、朋友、同事、社群媒體……甚至是在與上帝之間,保持有來有往的快樂互動。
    亨利‧克勞德與約翰‧湯森德是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透過諮商、臨床治療、演講、書籍寫作,幫助許多人釐清「愛就是付出一切所有」的迷思,改變與重要他人的相處原則,進入真誠親密的人際關係中。1992年初版後,在全球已售出逾兩百萬冊,其中譯本《過猶不及》也成為華語世界風行近三十年的長銷書,《立界線得自由》則根據2017年增訂版新添數位時代與界線,幫助讀者逃離以愛為名的迷思牢籠,展現自我、健康成長。

  • $91.00

    ——使我們充滿盼望的,是死亡之後的生命
    對於終將來臨的這一刻,你預備好了嗎?
    死亡是每個人都不願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事。我們留戀今生一切美好的人、事、物,不願和這一切分離,也害怕痛苦的過程和未知的將來。但作者大衛.鮑森在臨終前,卻是滿心喜悅地期待死後生命的來臨,因為他已經作好準備,知道自己未來的去處遠比今生更加美好。
    
    大衛.鮑森在晚年記錄了他與醫生、禮儀師的對話,分享他們對於死亡的觀察和體認,也從聖經的啟示,幫助我們明白死亡之後將面對什麼樣的世界。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開始。聖經告訴我們,人在死亡之後還要復活,面對審判。復活的身體是什麼?在這過程中我們會經歷什麼事?就讓大衛.鮑森精心研究多年的成果,為你帶來盼望。
    前 言
    第一章  死後的生命
    第二章  死亡與復活之間
    第三章  復 活
    第四章  審 判
    第五章  地 獄
    第六章  更多問題
    引  言
    
    大衛牧師生命的最後一年是在療養院中度過的。他花了許多時間思考未來,準備好在那天來到時,與他的主——這位創造天地的主見面。
    
    在某次拜訪大衛牧師的過程中,他對我說,「主為我預備了一個事工,我為此奔跑,如今已經完成。我很期盼進到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死後的生命。」大衛牧師說,他希望這可以成為他最後一次講道,也是他臨別講道的主題。
    
    由於新冠肺炎和封城的緣故,我們無法為大衛牧師進行最後一次的錄影錄音,但由於存檔中還有他於一九七○初期在吉爾福德鎮米爾米德中心(Millmead Centre)一系列關於這個主題的分享,這些就成了本書的內容。
    
    大衛牧師明確地表示他不想要舉行追思禮拜。「我不想要被頌揚,或被尊崇。」
    
    他不希望有人來「慶祝他的一生」,而是對我說,「等到得著復活身體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和祂(耶穌)一起來慶祝!」
    
    大衛牧師相信並教導,在死亡那一刻,我們會以一種沒有形體的狀態與主耶穌同在,進入一個被耶穌稱為「樂園」的地方,是一個與我們最後安息的天堂不盡相同的地方。
    
    大衛牧師對於死亡並不感到恐懼。事實上,與恐懼恰恰相反的是,他「懷著期待和興奮的心情,終於能夠見到耶穌,並進入祂的同在之中」。如同在他祖父墓碑上所刻的一句話所述:
    
    「多棒的一場相遇!」
    
    大衛牧師現在終於可以得到他保存在文件櫃最底層抽屜裡,那個名為「到時候就知道了」(I’ll know when I get there)的文件上許許多多問題的答案了。
    
    大衛牧師逝世於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三日─耶穌升天日─那天是一個大衛牧師認為已經在教會日曆中失去其重要性的日子。
    
    但大衛牧師一直很看重耶穌升天日。在封城前的幾天,大衛牧師問我說:「你知道耶穌升天日的重要性嗎?」他繼續說道:「教會在聖週五(Good Friday)慶祝主耶穌上十字架,但祂並不是在星期五受死的。教會在聖誕節慶祝主耶穌的出生,但祂並不是在十二月出生的,主耶穌甚至沒有提到祂出生的日期。但耶穌升天日卻整個從教會的日曆中消失了。」
    
    在回答大衛牧師的問題時,因著對大衛牧師知識的敬佩,又怕弄錯他的意思,我就回答說,我當然知道耶穌升天日的重要性。然後在令人尷尬的停頓之後,我才請他澄清他所要表達的具體意思
    
    大衛牧師回答:「如果耶穌沒有升天,祂就不會差聖靈來。如果祂沒有差聖靈來,就不會有五旬節!如果祂沒有差聖靈來,我們現在就不會坐在這裡─事實上,我們可能連碰面都不會。」
    
    認識大衛牧師真的是一種榮幸。他以如此清晰易懂的方式所分享的知識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我期盼著那一天,當我們也得到復活身體時,可以與他一同慶祝!
    
    在那之前……願神的事工持續下去。
                                                  史蒂夫(Steve Dally)
                                                  大衛.鮑森事工主席